探访中原“红色地图”:华中抗日烽火从这里点燃

发布时间: 2021年04月12日 14:24 字体: 分享:      

  


     8月29日,记者一行驱车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城出发,一路北行,驶往红花集镇杜岗村。

  “到了,到了。”远远地,可以看到一片红色的建筑群和一座高耸的纪念碑。随行的西华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那就是杜岗会师纪念馆。

  步入纪念馆院内,迎面一尊铜像,一位新四军指战员英姿飒爽,跃马驰骋。“这就是彭雪枫将军。”馆长朱建玺向记者介绍。

  彭雪枫,一代儒将,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因杜岗会师被西华人民铭记。

  1938年夏,徐州、开封等地相继沦陷,豫皖苏广大地区被日军占领,日本侵略者沿陇海铁路向西、向南迅速侵占中原。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的彭雪枫,在接到中央长江局速去豫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发动游击战的指示后,立即带队前往豫东地区,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当年9月30日,彭雪枫率领一支370余人的抗日武装,从确山竹沟出发,途经汝南、上蔡,来到杜岗村。与此同时,中共河南省委令肖望东带领先遣大队、吴芝圃带领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赴西华与彭部会合。

  同年10月8日,三支抗日武装在杜岗村会师,11日召开庆祝胜利会师大会,整编成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副主任。支队下辖3个大队和一个警卫中队,共1020人。3个大队代号分别为“南阳”“信阳”“淮阳”。

  “为何选择杜岗村作为会师之地?”记者询问。“一是因为西华县具有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二是因为杜岗村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朱建玺介绍。

  西华县是抗战初期中共豫东特委所在地,也是我党在豫东创立较早、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十分扎实,当时被称为“小竹沟”“小苏区”。而杜岗村坐落在花园口决堤后的新黄河西岸,与东岸日军占领区仅一水之隔,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杜岗村成为东进敌后的前沿阵地。

  1938年10月24日,在杜岗村休整半个月后,新四军游击支队离开杜岗村,从西华县城东渡新黄河,沿太(康)淮(阳)公路开赴豫东敌后。此后,这支武装转战于豫皖苏广大地区,以燎原之势点燃了华中地区的抗日烽火,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发展为新四军第四师,为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穿过展厅,便是杜岗会师纪念碑。阳光下,纪念碑显得越发庄严、肃穆。

  纪念碑高19.38米,台阶共分为两层,一层为10级,二层为8级,象征着1938年10月8日。碑体三面围栏,每面为24块,寓意为同年10月24日三支部队离开杜岗村,奔赴抗日前线。纪念碑呈三棱形,上部塑红色碑顶,寓意三支部队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旗帜下会集。碑体正面为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的题词“杜岗会师”;东北面为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的题词“抗日先锋、万古流芳”。(河南日报记者 赵春喜 通讯员 严相合 胡新生)

  三个小故事 浓浓鱼水情

  位于西华县红花集镇杜岗村的杜岗会师纪念馆作为河南省较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社会各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廉政教育的场所,参观者每年超过20万人次。

  29岁的讲解员王梦然,来纪念馆工作两年了,每次讲解,参观者的专注都给王梦然留下了深刻印象。细心的她发现,几个有关杜岗会师领导人生活中的小故事引起很多参观者的浓厚兴趣。

  彭雪枫买碗

  彭雪枫来到杜岗村的第二天晚上,点上小油灯正在办公,警卫员端来一碗面条,由于匆忙,碗摔到地上,破了个口子。警卫员怯生生地说:“师长,这碗……”彭雪枫拿起碗,从怀里掏出钱,和蔼地对警卫员说:“这碗我买了。明天你到集上问问这碗的价钱,把钱交给房东。如果房东不愿意收钱,你就买一个这样的碗还给他。记住,不管怎么样,一定不能白拿了这个碗。”此后,这只破口子的碗就一直跟着彭雪枫走南闯北。

  张震退鞋

  一天,张震带着通讯员到老乡家访贫问苦,一位大嫂看到他的鞋磨破了,露着脚指头,便连夜做了双布鞋,托通讯员送来。她怕张震不收,就对通讯员说,这是村长叫大伙儿做的军鞋,无论如何让首长收下。通讯员将布鞋交给张震,并转述了大嫂的话。张震拍着通讯员的肩膀说:“小鬼,我们的服装鞋帽由组织统一配发,我不能私自接受群众的东西,这双鞋你给大嫂送回去,代我好好谢谢她。”

  肖望东买枣

  一天,游击支队整装待发,即将东征抗日。就在肖望东向房东夫妇告别时,房东大嫂突然把一布兜红枣塞到他手上。肖望东再三谢绝,但大嫂坚持要送,肖望东就灵机一动,从口袋里摸出一块银元交到大嫂手上,说:“楚博县长(中共地下党员)刚才给支队每人一块银元,我把它转送给你们,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他看大嫂执意推却,又说:“你们要是不收,这红枣我也不要。”大嫂无奈,只得收下那块银元。

  “细微之处见精神。故事虽小,却折射出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情谊。”王梦然说。

  正因为军民鱼水情深,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杜岗休整的半个月里,西华人民给了部队大力支持。尽管当时西华人民生活极其困难,但西华的党组织和人民想尽办法,解决了1000多人的吃住问题,在游击支队东征之时,又赠送粮食3万多斤、鞋袜200多双、现金2万多元(钢洋),并提供了渡河船只。

  对于西华人民的深情厚谊,彭雪枫大为感慨:“西华人民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我们一定要用战斗的胜利回报父老乡亲的厚爱!”(河南日报记者 赵春喜 通讯员 严相合 胡新生)

  富饶花开“红土地”

  紧邻杜岗会师纪念馆,便是西华县红花集镇杜岗村。这是一个有着1100多户人家4000多口人的豫东普通农村。不同的是,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色基因的传承绵延不断。

  8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走在村里,问起杜岗会师,大人、孩子都知道和新四军、彭雪枫有关,对那段烽火连天、保家卫国的历史都能说上几句。

  乡亲们以身居杜岗会师地为荣,出门在外,介绍自己打哪儿来的,也总会提及杜岗会师,给人说道一番。

  这里曾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还在用煤油灯照明,是出名的“小黑庄”。

  可生活在“红土地”上的乡亲有着千锤百炼、百折不挠的坚毅。

  新时代,在又一场名为“脱贫攻坚”的决战中,杜岗人自强不息,在周口市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借“输血”造“活血”,贫困人口由原来的110多户600多人,减少至20户40多人,初战告捷。

  富饶花开“红土地”,小康征程新作为。现在,村民们致富门路广开。

  外出者,有加入沿海“西华的哥”队伍的,有打工经商做小老板的,有承包土地搞规模种植的。一如当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杜岗人走南闯北,杜岗会师的故事随之广为人知。

  留守者,搞特色种植、畜牧养殖,还有板材加工、假发加工,一项项致富项目入户到人,小康路上生机迸发。

  “目前,我们已注册河南杜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对全村土地进行平整后,将整体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让这片‘红土地’富饶花开红艳艳,以告慰当年浴血奋斗的先辈们。”62岁的杜岗村党支部书记李长青言语间信心满满。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11/08 21: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