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薄冰保民生

发布时间: 2015年09月07日 15:34 字体: 分享:      

——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

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检验着领导干部社会治理水平和工作作风。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部署,高度重视、扎实落实,查保障民生、服务群众和社会稳定情况,着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大局和谐稳定。

抓民生,贵在做细做实。县委全面部署了保障民生、服务群众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排查工作,涉及就业、教育、环保等方方面面事关民生的热点问题、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一旦处理不好这些问题,不仅群众的安全利益受损,还会影响鹿邑形象、牵扯干部精力、冲击社会稳定。因此,全县上下必须坚持民生至上,秉持“人命关天”,这是头等大事!对待民生问题、对待安全稳定,要在思想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尤其目前,时值初秋,高温酷暑、暴雨洪涝、食物中毒、火灾等灾害和风险易发,安全压力空前增大,更来不得丝毫麻痹大意。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践行“三严三实”,搞好“三查三保”,把各项事关民生的安全稳定工作做细做实,不留死角,不出漏洞。

抓民生,贵在敢于担当。“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民生导向的政绩观,克服形式主义,注重立足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养老等问题,摸透底子,弄清情况。要围绕县委、县政府在保障民生、服务群众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出台的政策措施,深挖落实不到位的根源。要注重化解历史遗留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依法依程序解决,不留后遗症。要敢于担当,该谁承担的责任谁承担,不推诿扯皮,不推过揽功,不出现责任“真空”,不出现管理盲区。

抓民生,贵在创新机制。无论是涉及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还是安全稳定的社会治理,都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在实践中我探索了一系列社会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乡镇“社会道德法庭”和行政村“三老”协会这些“小偏方”“土办法”,有效拔除基层矛盾的“病根”,创新了“4+4+2”党建制度体系建设。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财政不投入、少投入,行政村不摊派、靠自觉的情况下,群众自力更生,涌现了马铺刘寨、观堂郭尧、高集王楼、玄武孟庄等一批先进典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明显变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明显提升。在“五河共治”、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老子公园等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或即将实施。实践证明,体制机制创新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一切疑难问题的法宝,要大胆探索,勇于极实践。

抓民生,贵在持之以恒。要结合“三查三保”,建立完善各种惠民便民制度,把服务群众的好做法、好经验,特别是群众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推广开来。要围绕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已经形成的多元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着力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风险,抓好信访稳定,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成效。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采取走访调研、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督促检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带来的变化,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03 16:36:22